最近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一段视频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针对自家水果价格为什么贵,他的回应是: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上一个这么"傲娇"的还是钟薛高老板,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公司都快凉透了。
从 "教育消费者" 到市场反噬
8月10日,浙江经视记者实地调查发现:
百果园的"阳光玫瑰"青提售价26.9元/斤,而相隔百米的菜市场仅售8.5元/斤,价差高达316%;郑州某门店的麒麟西瓜标价5.99元/斤,隔壁超市同品种仅2.3元/斤,价差160%。

当记者追问"为何贵这么多",店员回答:"我们卖的是品质,更正宗。"
消费者反馈:"两个进口梨子二十多元,味道和库尔勒香梨没区别,感觉自己像个冤大头。"
这种"高价=高品质"的迷思,在百果园的经营数据中早已崩塌。
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下降9.8%,净亏损3.86亿元,近五年来首次由盈转亏;门店一年内净减少966家,相当于每天关闭2.6家;付费会员数量从116万缩水至85万,流失率27.1%。
真的“高品质”、“不迎合消费者”吗?
2024年3・15期间,媒体暗访曝光百果园武汉某门店用腐烂水果制作高价果切:发黑的芒果被切块装盘,隔夜西瓜更换标签继续售卖,甚至将2J车厘子冒充4J溢价销售。更讽刺的是,当消费者投诉"坏果不赔"时,客服的回应竟是"生鲜产品不支持退换"。
截至2025年8月,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百果园的投诉已超2900条,"价格虚高""以次充好""售后推诿"成为高频词。

而且事实上,百果园并非像余惠勇所说的那般“不迎合消费者”。2024年财报中,“性价比”一词出现25次,为改善经营,百果园推出“高品质高性价比战略”,开展“好果报恩”活动,以低价水果吸引消费者。

这种行为与“不迎合消费者”的言论自相矛盾,暴露出企业在品牌定位上的混乱。一方面高喊不迎合,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通过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怎能不让消费者感到失望与困惑?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非"师生关系"。消费者不需要你告诉他"什么是好水果",只需要你用透明的价格、过硬的品质、真诚的服务证明"为什么值这个价"。
如果想买货真价实树上熟的真正好水果,不妨来远方好物看看。
远方好物的差异化水果路径
远方的水果标准
1、禁用任何除草剂,必须人工除草
2、禁用任何膨大剂和甜蜜素
3、不能有任何农药残留
4、不能有重金属残留
5、所有肥料必须是有机肥
6、树上自然挂熟

契约式种植管控
所有果园采用"提前锁单+定制种植"模式,签约果农需严格遵守"三不原则":不使用化学农药、不添加膨大剂/甜蜜素等生长调节剂、不采用催熟工艺。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虫替代化学防治,确保果实自然生长周期。

价格风险共担
区别于传统渠道"随行就市"的收购模式,远方好物推行"从头保价收到尾"的定价策略:一旦与农户约定收购价(如20元/斤),即便后续市场价格暴跌至5元/斤,仍按约定价格结算。
同时设立"成本托底条款",承诺收购价永不低于农户种植成本(含土地、农资、人工等)。这一机制使合作农户可稳定预期收益,专注于按标准种植,避免了"赚一年亏三年"的行业困境。

核心产区的稀缺性布局
水果总监团队三年累计飞行飞行58万公里(绕地球14圈),签约核心产区果园8万余亩。通过锁定"核心产区+核心地块"的稀缺资源,从源头把控风味差异。

树上熟与短链流通体系
因为果子最后几天才变甜变香,早摘了就没那味儿了。远方由水果专家团队现场判断采收时机,坚持"成熟一批、采摘一批、发货一批"。顺丰、京东发货,从采摘到收货,大概两三天,绝对新鲜。

反常规的品控哲学
采用"大小随机、外观包容"的发货标准,定价机制不区分果实大小与外观等级。这一策略倒逼果农放弃"颜值导向"的种植方式,转而专注风味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