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L高妹。过去七年,我在美妆电商行业里打转,整天跟成分表打交道。去年年底离开职场后,我缓了口气,重新摸索方向。
今年,我迈进了新零售大健康这个赛道,现已成为一名远方好物的服务商。
很多的朋友对于选择远方好物这个平台感到纳闷,市场那么多购物平台,为什么远方可以吸引我的加入?这背后,不只是选择,更是一段认知重建的过程。
我是一名90后宝妈,也是痴迷于成分表的“较真者”。护肤品中的潜在刺激性成分,于我而言再熟悉不过。我曾以为,把控成分就能掌控安全与信任的边界。
但儿子马达的出生,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他是个天生的“拒奶派”,别的宝宝咕咚咕咚喝奶时,他却对着奶瓶扭头、哭闹,最后只能奶奶拿汤勺一口口的喂,喂一次奶要耗尽半小时力气。
结合皮肤状态,排便反应,尝试换了两次奶粉,进行多次检查后,我最终不得不承认他就是大家说的敏宝。
因为体重增长缓慢,建议提前添加辅食,我由此踏入另一个领域:从美妆成分党到“食品检测员”。
从第一口米粉开始,我就在网上比对品牌。每给他加一样新食物,都要少量试吃三天,每天记录他的情况。一路磕磕绊绊,到他满一岁,总算能吃的品类多了些。
但“吃”这件事,依然是我心里的结。
从辅食到零食,从水果到肉蛋,每样入口的东西,我都要翻配料表、查检测报告,就怕不放心。我总在想:当妈已经够难了,为什么给娃选一口安全的吃的,要这么费劲?
遇见远方:原来安心可以这么简单
后来,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宝妈在远方上买东西,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逛到里面有款有机小米,产品介绍页上直接就放了有机证书,它的检测报告长长的有好几页。当时看到第9次检测是在2025年1月21日,通过704项农残检测,近期6月又做了第10次检测。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回来,小米煮后掀开锅那股米香直钻鼻子,粥上面浮着层亮亮的米油。米粒胖乎乎的,抿嘴里就化,带点自然的甜,娃一下子吃了大半碗。
慢慢的,我把小米糕、鲜奶脆、芒果都买回来,发现他都蛮喜欢吃的。我开始认识研究远方这个平台。
原来,这里所有食品,无论保质期长短,一律经过防腐剂检测,拒绝“科技与狠活”,每一颗蔬菜水果,都要过SGS300多项农残检测;肉蛋奶更是层层把关:要经过抗生素、兽残等检测,就连海鲜,都要先过核辐射检测这一关。
远方好物的定位很明确:做让孩子放心吃的健康安全食品平台。关键是,他们真的在这么做。
我现在终于敢松口气:原来真的有平台,能把吃得安心这件事做到极致。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么好的平台,除了自用,我是不是也能分享出去,找到事业机会点。
7年电商人宝妈掏心窝:这平台也能当事业
摸爬滚打7年电商,从最早的流量投放,到后来的直播带货,我太清楚公域的玩法了。买流量、拼低价、靠话术催单,可用户买完就走,下次刷到还得重新用话术说服。
这两年明显感觉,公域像退潮的海水,露出来的全是“难”:流量越来越贵,用户越来越难打动,信任越来越薄。
但今年接触到远方,我突然明白:不是生意难做了,是商业的逻辑变了。
未来,是“超级个体”的时代,但这个“个体”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找到一个能给你“硬背书”的平台——它需具备真正过硬的产品,经得起挑剔,也敢于被推荐给自己在意的人。
就像我现在在平台购物,远方的每样东西,我都是先拆开自己尝、看检测报告、盯着配料表,确认东西好,才敢分享给身边人。
这就是信任电商的核心:你不用去吆喝这东西多好,而是用“我全家都在用”作为底气。用户买的不是产品本身,是你这个人的判断力和责任心。
7年电商经验告诉我,真正的好生意,一定是“双向奔赴”的
对我来说,选对平台和产品,不再为品质忧虑,收获是自己的,底气也是自己的;
对别人来说,不用再花时间比价、查成分、担心踩坑,跟着我买,就能省下心来陪娃、工作;
而平台呢?凭借严苛标准(如SGS检测、溯源)为所有信任托底,让我们这些个体的分享有根有据。
这或许正是“超级个体”真正的魅力所在:你无需无所不能,只需找到一个靠谱的平台,以真实体验为纽带,信任自会建立,回报亦将随之而来。
现在的我,依然要带娃,要陪马达吃饭、睡觉、看绘本。但现在的我,可以在厨房煮粥的同时,顺手发一条真实的食用反馈;可以在陪孩子午睡的间隙,回复社群一位朋友的疑问。
这份事业不抢走我陪孩子的时间,反而让我在“妈妈”这个身份之外,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的支点。
我知道,市面上还有很多购物平台。但能让我深夜翻看检测报告时感到安心的,并不多;能让我在推荐一件商品时,觉得自己是在传递一份良善的,更是稀少。
这个时代,我们太容易被流量裹挟,被焦虑驱使。
但我们忘了,最朴素的善意,往往最有力量。如果因为我的分享,能让哪怕一个人吃得健康,多一点安心,有幸福感,那这件事,就值得做。
L高妹
2025.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