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远方”商城里研究自家“慢烤柴火豆腐”的主图和详情页,看看哪些需要保留迭代,哪些需要淘汰替换。
远方的商品链接很有意思,不仅仅是展现主图、详情页和一些基本的商品数据,还展示了销售总量,近期活动销量,给予5分满分评价的惊艳度,实时购买记录、工厂溯源摄像头、用户评论和检测报告等。
看起来丰富又复杂,却系统地构筑了一个多维信息架构,让平台和消费者都能准确判断这款商品和它的商家是否值得第一次信任,是否值得复购。
而今天,我要讲的是慢烤柴火豆腐每3个月更新一次的SGS报告,让我心绪沸腾。
远方已经上架商品的质量检测周期是根据商品的销量来定,头部爆品销量大的,一个月抽检一次;其它的商品最长抽检时间是3个月,这个费用是平台支付随机抽检,所以商家没有办法“特别”送检。
回想过去,我们给产品做检测报告,存在着形式大于实质的样子工程:
一、检测周期长
一般情况,我们给产品做检测报告的周期是6个月,以便知道自己的产品,看不见的质量是不是合格。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在农产品领域,很多人一份报告会用上一年或者多年,在市场没有需求的前提下,基本就停止了更新。

现在远方每3个月给“慢烤柴火豆腐”做一次抽检,不仅让我更了解自己的品质,从某种形式上也督促了我们生产系统更加规范、严谨去管控品质,从长远的视角来看,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品质化进程。
二、送检有漏洞
送检的产品是由自己选定的,虽然我要求同事随机从库房送检,不得特殊化处理,实质上我们也没有产品AB货之分。但是不得不承认企业自行送检的报告,存在一些报告与市场销售商品“货不对板”的漏洞。
三、检测内容有限
在上架远方好物之前,我记得最多的一次检测项目是17项,除了型检和营养表,把行业可能添加的防腐剂都做了检测,以证明自己没有添加,这次的检测费用在2000左右。
原本想像远方一样,检测308项,或者至少来个100多项,结果我们能够联系的检测机构没有这种业务,每增加一项的检测费用要500左右,可以给我打个8折,算下来308项要10000元以上,这样的检测费用能够掏得起的企业凤毛麟角。
现在依托远方,我们不仅每3个月能够看到全新的308项质量抽检,而且对于企业未上架远方的产品也有了通路做SGS检测,同时检测费用享受远方平台的同等结算价格。当生产者有机会了解自己的产品是否真的安全,对于解决社会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四、多数机构不具备权限影响力
国内的地方检测机构,也是专业、遵守法规,有职业操守的。但是默默无名,报告的作用大多时候是满足法律和规则的流通需要,很难给产品起到加分的质量背书。
SGS却不同,这是一家瑞士上市,获得国际公认,誉满全球的质检机构,在中国做跨国业务或者关注食品安全的,大概率知道SGS的权威和专业性,或者很容易认同SGS的品牌价值。用SGS给高品质的农产品做质量背书,能够明显增加消费信任。
从2012年踏入农业领域至今,走过13年历程后我才深刻认识到:品质绝非仅停留在“原生态种养”的朴素认知,它需要可量化、可验证、可持续的体系支撑。
当前农业困局的核心,正是缺乏数据化标准导致的信任断层——生产者无法清晰自证品质,消费者难以建立确定预期,最终让真正的好产品湮没于信任荒漠。
SGS检测当然不是终点,但它为农产品信任体系点亮了灯塔。从此,生产者无需陷入“自证清白”的叙事困局,消费者不必依赖商家的单方承诺。
当每份检测报告都化作信任的契约,当每次数据更新都成为品质的注脚,我们便能在农产品安全的漫长征途上,砌起一块块扎实的基石。
平台强制检测每推进一小步,就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大步。这条路远方已启程,而更多同行者的加入,终将让信任成为农业最坚实的生产力。
慢慢的豆腐
2025.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