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了一起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不法商家以“免费送鸡蛋、洗衣液” 为诱饵,吸引老人到店后,推销高价蜂蜜、钙片、羊奶粉等产品。这些商家往往宣称 “全国连锁”“功效神奇”,让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

事实上,老年人保健品骗局的套路远不止于此,常见的有以下六类,需格外警惕!
情感营销类
亲情牌:销售人员化身“贴心儿女”,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解闷,甚至上门做家务,博取老人信任和好感,使老人难以拒绝其推销。
营造归属感:组织老人参加集体活动,让老人感受到归属感,利用群体压力或从众心理促使老人购买。
伪科学包装类
冒充专家:邀请穿着白大褂的“专家”“教授”“老中医”进行讲座或坐诊,使用专业术语夸大病情或产品功效,制造权威假象。
虚构高科技概念:滥用“纳米技术”“量子疗法”“基因修复”等听起来高大上但缺乏科学依据或与产品实际无关的概念包装产品。
伪造认证与奖项:展示伪造的“国际认证”“国家专利”“xx大奖”等证书或图片,增加产品可信度。
恐吓营销类
夸大病情与风险:利用免费体检或问诊,故意夸大老人常见的身体不适为严重疾病或癌症前兆,制造恐慌。
宣称“包治百病”:将普通保健品宣传成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疑难杂症甚至“包治百病”的神药。
“不买就来不及”:暗示或明示如果不及时使用该产品,健康会急剧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饥饿营销类
投资回报诱惑:宣称购买产品不仅能治病,还能成为会员、代理,享受高额返利、分红,甚至“拉人头”赚钱,带有传销性质。
饥饿营销:宣称产品“限量供应”“特供老干部”“最后机会”“即将涨价”,制造稀缺感,催促老人尽快下单。
会议营销类
集中讲座:在酒店、礼堂等封闭场所举办长时间讲座,通过煽动性演讲、成功案例分享、现场演示等手段,营造狂热气氛,削弱老人的理性判断力。
“托儿”现身说法:安排“托儿”冒充使用者,声泪俱下地讲述产品如何“治好”了自己的绝症,极具欺骗性。
隔离信息:在讲座或活动中,尽量不让老人与外界(尤其是子女)联系,防止被劝阻。
混淆概念类
混淆保健品与药品:刻意模糊保健品与药品的根本区别,暗示或明示保健品具有治疗功效。
利用食品冒充保健品: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销售。
使用晦涩或暗示性名称:给产品取一些暗示治疗作用的名称,如“xx降压灵”“xx消糖片”等。

其实,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青睐,背后藏着更朴素的需求:或许是对健康的迫切渴望,或许是对情感陪伴的默默期待,又或是对“专业指导” 的真诚信任。正是这些需求被不法商家利用,才让骗局屡屡得手。
而远方好物始终相信,真正能赢得消费者认可的,从来不是套路,而是实打实的用心。
因为真正的健康生活,本就藏在“看得见源头” 的真实产品里。
我们不做 "专家讲座",只做看得见的溯源
每款食品都经过SGS300+项农残检测,更有24小时生产直播全程公开,用透明到极致的信息,替代所有虚假套路。

我们不演 "亲情戏码",只做普通人的真诚分享
社群里,妈妈们会热聊“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退休教师会晒出 “用平台买的面粉蒸出的馒头”,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点滴,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话术都更有力量。

我们不搞 "虚假稀缺",只做真正的药食同源
从源头确保药材的地道性,以此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功效;同时严选行业内的优秀企业或龙头企业,确保从源头到终端,让每一份选择都经得起推敲。

